老成都的新春记忆

来源:互联网 作者:崇州热线 时间:2022-02-12
贴了春联就是年 席永君 文/图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在这首家喻户晓的成都童谣歌声中,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农历新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

贴了春联就是年

席永君 文/图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在这首家喻户晓的成都童谣歌声中,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农历新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令、最盛大的节日,围绕除夕前后一个月中有着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都是老成都关于春节记忆里的快乐回忆。

腊八粥

春节虽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但天南地北的中国人从腊月初八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俗语云:“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成都民间,年正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开始的。旧时,每年腊月初八这一天,成都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俗谓“吃腊八粥后不生病”。近年,文殊院、大慈寺、昭觉寺等寺院都已恢复了在腊月初八前后施粥的传统习俗。在文殊院,领粥时间为腊月初八前后三天,每天从早晨九点开始。一大早,领粥的市民不畏寒风,在文殊院藏经楼前,排成了长龙。

为了这一温馨的时刻,寺院里的僧人和居士,从腊月初七的晚上,便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夜半时分开始熬煮,再用微火慢炖,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文殊院的腊八粥叫“福惠粥”。普通的腊八粥只有八种食材,文殊院的腊八粥则由大米、糯米、黑米、红豆、核桃仁、莲子、花生、薏仁、红枣、冬瓜糖、橘饼、枸杞、百合、胡萝卜、白萝卜、红糖等16种食材精心熬煮而成,滋味醇厚,营养丰富。那些在寒风中等候多时的市民,一碗粥下肚,寒意顿消。此外,如烟袋巷八宝粥等专门卖粥的小店,一大早也是食客盈门。在疫情期间,一些粥店还为防疫人员送去“爱心粥”。

过去,腊八粥熬好以后,首先要供佛供僧,之后要赠送亲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给贫苦的人吃了,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吃了几天仍有剩下来的,被认为是好兆头,正所谓“年年有余”。以一碗粥迎接新年,也是别有生趣。

祭灶王

腊八节之后,该是祭灶王了。祭灶王就是“送灶王上天”,是过小年的重头戏。在崇州、龙泉驿,以及双流的华阳镇、中和镇等不少地方,这一传统习俗一直保持至今。在位于郫都区古城镇、被誉为“一个可以吃的博物馆”——川菜博物馆,近些年来也恢复了“小年祭灶”活动。腊月廿三这一天,川菜博物馆灶王祠前人头攒动,傩戏表演、舞狮表演、锣鼓表演、古装祭祀、敬香祈福、抢祭品……祭祀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祭祀活动上,最让人难忘的是那首川味十足的《祭灶歌》:“年年有个廿三,灶神老爷要上天。草草送你喂灶马,麻糖糊你嘴巴边。甜言蜜语多说点,刀头敬酒吃不完。”民间传说灶王本名叫张郎,原是一位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便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并派他到人间做督膳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备受崇拜。灶王在中国民间最具代表性,有广泛群众基础,千百年来寄托了中国百姓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除夕之前,家家都要“迎灶王”,把新的灶王像贴在自家墙上。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