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强(诗人) 人日,这个人过节的日子源于女娲在正月初七造人的传说。成都人在这一天过节与外地与众不同,在于老老少少会走进草堂,祭祀杜甫,赏梅祈福。不管立春在此之前还是之后,成都人打开春天的方式,往往多是始于“人日游草堂”,或者初一游武侯祠的喜神方。 心中有诗,随时都可生发敬意和诗意,为何要选择人日这天去草堂祭杜甫忆诗圣?这跟两首唐诗和一副对联在蜀地广为流传有关。 把时间回拨到公元761年正月初七。时任蜀州(今成都崇州市)刺史的高适,已是正厅级干部,但他还在蜀地发挥“边塞诗人”的余热,并未因为公务繁忙而冷落诗行。初七这天,他给青年时期的好友杜甫寄出一封信,信里夹带了一首情意浓浓的诗,名叫《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高适在蜀州官邸起身吟唱到“梅花满枝空断肠”时,杜甫一家老小正在省城成都的草堂茅屋里,过着生活简朴而自由自在的人日节。后来收到高适这首乡愁弥漫的问候诗,杜甫并没有着急回信。他答复高适人日的问候诗一搁下,就是整整十年。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惨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因为杜甫在公元770年正式写出回应高适人日寄诗的这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高适早在765年就已逝世,故高蜀州的诗题便是悼念亡者。 杜甫当时在湖南长沙流亡,翻箱倒柜查对一个资料,偶然在包裹书画的袋子里发现高适十年前寄来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稿,重读此诗,睹物伤情,他一挥而就《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寄托哀思。从上面此诗的序文中可知,杜甫的写作时间是770年正月二十一日,跨度整整十年,余两周。杜甫因此感叹:“自枉诗,已十余年”。此诗写就不足一年,也就是770年冬天,杜甫就在返乡的湘江途中因病逝世。 其实,这只是杜甫与高适众多唱和诗中的二首,谈不上二人的诗歌高峰作品。但是高适人日节牵挂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的情谊,以及他们跟成都有关跟草堂有关的唱和诗,让历代成都人牢记于心,常常选择人日这天来草堂拜祭杜甫。后来的外地文人墨客来蓉,也是首选草堂拜祭杜甫。其中,晚唐诗人、五代前蜀宰相韦庄以及宋朝入蜀做官的诗人陆游,更多是对诗圣杜甫的单向度致敬,与个人化祭拜。 真正在成都开祭祀杜甫文化先河的人,是朱元璋的十一子,蜀王(即蜀献王)朱椿。据明蜀献王《祭杜子美文》记载:“维洪武二十六年,岁次癸酉,十二月某日,遣官以牲醴之奠,致祭于草堂先生杜公曰:先生距今之世数百余年,而成都草堂之名至今日而犹传。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于是,成都从此兴起大规模的官方祭祀杜甫的文化活动,衍变至今成为成都人一大春节民俗。 到了清朝,让这种风俗更加闪亮的人,则是咸丰四年的著名学者、四川学政何绍基,和他流传至今的一副对联: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这副对联的牌匾,至今挂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工部祠大门两侧。相传何绍基题写此联的时间,是咸丰四年正月初七。人日,在他心中有一种神圣意义,就来自高适与杜甫的人日唱和诗。在咸丰四年正月初六这天,何绍基已从果州(今四川)返回成都龙泉驿,并拟好对联。直到初七,他才走进草堂,题写对联,拜祭杜甫。何绍基在人日题写对联拜祭杜甫的行动,再次擦亮成都人在历史深处的记忆,于是每年春节正月初七的“人日”这一天,成了一个成都人专属的文化节日。 过节主题,便是:人日游草堂,祭诗圣杜甫。 何绍基人日此联一出,还引文人墨客竞相效仿。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圣,成为文人墨客的诗意节日。 此俗渐衰于辛亥革命以后。直到1992年春节,杜甫草堂博物馆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的活动,至今已办二十七届。2009年春节,杜甫草堂博物馆又开启古礼祭拜诗圣仪式,邀请文化名人、杜甫研究专家担任主祭人,与社会公众一起祭杜甫,如今已经蜕变为“传承天府文化、弘扬诗圣精神”的品牌文化活动。 新闻推荐 日前,《2019年春节出游预测报告》发布,预测成都将成为全国出游热门地。其中,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最受欢迎文化特色街区TOP10,... ,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