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维 每年农历大年十五,韩场镇都要举办元宵会。元宵会上,最引人瞩目的是以川西传统花灯表演为代表的民俗活动。 韩场元宵会,最早叫上元会,起于乾隆8年(1743年),至今276年历史。当初是由本地韩巷子一位姓韩的举人发起创办的。韩举人任崇州州官兼大邑知县两职,为官清廉,颇具口碑。韩场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话说当年还没有韩场的时候,当地人要到新津县的雷公场去赶场。一次,韩家有人酒后与当地人发生口角,从此立志要自办一个场,遂请韩举人出面,办起了韩场。为造声势,当年的元宵节办起了上元会的灯会。 那时候,民间生活拮据,老百姓尤其看重过大年。一年到头就过年杀一只鸡,韩场流行着这样的风俗:大年三十的晚上杀鸡祭神,这只鸡不能在大年十五之前吃完。鸡头鸡脚要特意保留,每有客人来吃饭,切一些鸡肉,配上鸡头鸡脚,表示是用一整只鸡待客了。客人也默契配合,象征性吃几块鸡肉而绝不会去吃鸡头鸡脚。而这鸡头鸡脚要专门留到下一位客人莅临,在此扮演“一整只鸡待客”,直到大年十五过完了,才能吃掉。大年十五的上元会,热闹之余,还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意味。正月十五晚上,当地还有偷青的习俗。就是到别人地里偷几棵萝卜、白菜、青菜之类,被偷青人家,不仅不会生气,反而心安理得地消受一年的清清静静,没病没灾。 由于韩场位于大邑、新津、邛崃三地交界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加上元宵节又是全年第一个大的会期,使得上元会辐射大邑、邛崃、新津、蒲江、彭山、双流、崇州七个县的三十多个乡镇。韩场的上元会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绝迹,又于1985年重新以元宵会的名义兴起。韩场元宵会迅速复兴,如今,韩场元宵会已成为韩场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元宵节这天,川西传统习俗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韩场元宵会民俗活动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耍龙灯、牛儿灯、幺妹灯和兔儿灯。韩场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韩场元宵会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韩场牛儿灯起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时代。当地人在劳动之余,就在田间地头用农具做道具,模仿耕牛的动作自娱自乐。随着时代的发展,牛儿灯逐步演化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广泛流传于川西一带。韩场幺妹灯是有着千年历史的闹新春的乡间习俗。因其本土化、民间化、口语化的艺术形式和演出的爆笑风格,有“川剧活化石”和“川版二人转”的美称。俏皮搞笑,通俗易懂,欢乐喜庆,老少咸宜,使得幺妹灯成为旧时过年追逐的娱乐节目。 四川人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儿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韩场当地人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韩场兔儿灯由当地人手工制作,元宵会上,点上兔儿灯,由儿童牵引着走过大街小巷,祈福迎祥。如今,元宵会游行灯组队伍通常从韩场镇学校出发,沿着新西街——正福街——柏桦街——希望街——车站街前行。经典的龙灯、牛儿灯、幺妹灯、兔儿灯等的队伍,由韩场镇6个村(社区)文艺队组成的19个灯组组成。 现在韩场元宵会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节。每年从正月十二到十五元宵当天,都要举办连续四天的元宵会。韩场群众要大放花炮,狮灯会、龙灯,元宵会最为隆重。韩场元宵会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大会现场座无虚席一年之计在于春,成都的开年格外繁忙。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全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敲响了新春“... ,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