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变通途 孤村新生活 13年独家影像见证阿布洛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9-07
新闻体育旅游政务, , 精神文明 , 农业 新闻体育旅游娱乐美女美食

阿布洛哈村低矮简陋的茅草房。(拍摄于2007年7月12日)

2020年6月28日晚,峡谷中的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新建的轻钢结构安全住房,在月色中格外美丽。

2007年   过去进出阿布洛哈村的通道就是一条垂直落差近2000米、徒步最快也要走4小时的羊肠山路。(拍摄于2007年7月12日)

2020年   2020年6月26日,通往阿布洛哈村的柏油路正在铺设。

2007年   2007年7月12日,吉子么子作带着两个儿子且沙史日和且沙子日在阿布洛哈村口。

2007年7月13日,阿布洛哈村一组村民在组长且沙色呷(拿秤杆者)主持下分肉。

2020年   2020年6月24日,吉子么子作和小儿子且沙日呷在阿布洛哈村口。在外地工作的大儿子专门给弟弟买了辆自行车。

2020年6月28日,正在上培训课的阿布洛哈村村民用4G手机将精彩视频分享给朋友。

2007年   2007年7月13日,阿布洛哈村小学的学生正在上课。

2020年   2020年6月24日,阿布洛哈村小学校长拖觉色子在新操场组织学生上体育课。

  2020年6月28日,阳光透过云层洒向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的阿布洛哈村,一条闪亮的柏油路穿越峻岭和峡谷直通远方。

  阿布洛哈村,彝语意思为“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坐落于距布拖县城60公里的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中。过去进村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垂直落差近2000米,徒步最快也要走4小时的羊肠山路;另一条是走到谷底再通过跨江溜索前往西溪河对岸。村里的农耕物资、日常生活物资以及学生上课的课本教具等都得靠人背马驮,严酷的自然环境造成全村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

  脱贫攻坚战让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高山峡谷孤村发生着想象不到的蝶变:2005年下半年,村里建起了小学;2006年,村里加宽了山崖路;2007年,村里饮水工程竣工;2013年,全村四个组全部通了电;2016年,为村民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系统性建设了多处储水、饮水工程,破旧的茅草房变成了土坯房和砖房;2019年,4G网络覆盖全村。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村里正式投入使用峡谷摆渡缆车,与此前已建成的3公里通村公路接通。2020年5月,通往阿布洛哈村的最后一公里穿山公路被打通。2020年6月28日,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村子的67岁村民地久尔色说:“路修通了,我也要去西昌、去成都看一看。”

  2019年年底,不少村民就专门去考取了摩托车和小汽车驾照,载物搭人的摩托车在村里已经不是稀罕物了。

  村里的第一家小卖部在去年就开业,各类饮料、零食等生活用品在村子里随时就能买到,村民彻底改变以往大量囤积生活用品的习惯。

  农业、电力、水务、通信、旅游等单位的工作人员纷纷驻村帮扶,为村民谋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乡村振兴。在农业专家指导下,村民开始发展米蕉、凯特芒果、核桃、无刺花椒、脐橙、魔芋以及中药材三叉白芨种植。如今,全村人均收入达4700余元,是2006年以前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的23.5倍。

  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全村共建设轻钢结构小楼房33套。6月30日,村民将入住。

  2020年夏天,阿布洛哈村通电、通水、通网络、通公路的梦想都已实现,安全住房建起来了、产业发展未来可期。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感慨地说:“村民入住新房后,我们还将加快发展产业,让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本报记者 尹钢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2020年6月26日,我第八次来到阿布洛哈村。2007年7月12日,我第一次来到阿布洛哈村。从布拖县城出发,坐3小时的汽车,才来到进村的起点——海拔2650米的乌依乡客运招呼站。从这里出发,要攀爬五六个小时盘旋在山崖间的“羊肠小道”。人在云中走,脚在路上抖,等我走进村子,天色都已经暗了下来。

  晚上,村民告诉我们,你们运气好,来就吃“嘎嘎”(肉),明天村里要分肉了。原来有一头牛从半山腰路上摔了下来,险峻的山路连大山上散养的牛马都常有“失足”,村民改善伙食要靠这些“失足”的牲口。烧着火,借助村里唯一一台柴油发电机,我才勉强给相机充了电。只有11岁的小学生阿达么友杂告诉我们,大人只带她去过一次乌依乡打疫苗,之后再就没出去了。

  阿布洛哈村当时的主要产业是500多亩坡地玉米地和一些靠近水源的稻田,村民的财富就是自己养的90多头牛、100多头猪、400多只山羊以及少量的马匹。

  13年来,我用影像见证了阿布洛哈村之变。2020年夏天,镜头里的这个小山村变得越来越美丽。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